HOME> 世界杯进球榜> 佛教基本教义(五):四谛

佛教基本教义(五):四谛

2025-09-03 10:08:44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衆中,爲解脱、爲出、爲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14]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15],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衆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垢,得法眼净[16]。

苦谛

苦谛(Dukkha):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17],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爲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18]。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爲“生”[19]。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20]。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21]。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22]。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23]。因爲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爲苦苦[24]。

悲,是指因爲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25]。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26]。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27]。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28]。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産生的怨憎[29]。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産生的痛苦[30]。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衆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31]。

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爲“五取蕴即苦”,即指这些苦是因爲五取蕴而生的[32]。这五法称爲“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33]。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苦、无我”[34][35]。

集谛

之所以有这种种痛苦,是因爲有産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贪、嗔、痴三毒,这就是“集谛”。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贪”、“嗔”、“痴”三毒,从广则有“十使”。推至最后,衆生的本心[36]爲“无明”所障敝。

灭谛

要想去除痛苦[37],就要消灭産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这就是“灭谛”[38]。佛陀还列举了这些痛苦,其中包括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并提出了相应的止息[39]。

这些痛苦的止息也称爲涅槃,即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40]。

道谛

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衆善奉行,这就是“道谛”[41][42]。随顺趣向涅槃之道,详见三十七道品。

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四圣谛分爲三转十二行[43]:

初转四行:知苦;观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灭去则苦能灭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从而发展出灭苦的方法。

二转四行:对苦更深入了解;对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经有些许的苦,因爲执行灭苦的方法后而灭去;对于灭苦方法积极的执行。

三转四行:知道苦已不再来;苦因已消除完毕;所有苦皆灭尽;灭苦方法已经彻底执行完成。

此处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缘密不可分,而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爲十二因缘从了解到灭尽的过程。四圣谛十二因缘并非分开的两种理论,是次第和内容的不同面向叙述。

四谛十六行相

北传《集异门论》[44]:

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

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南传《小部•无碍解道》[45]:

苦谛四相:有害、有爲、烦热、变坏;

集谛四相:存续、因缘、合、障碍;

灭谛四相:出离、离、无爲、不死;

道谛四相:出离、因、见、增上。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怎么向字体库中添加字体

还记得崇洋媚外的“北外乔木”吗?携妻女赴美后受挫,如今想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