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禹诞生;神话;医学;误传
通观大禹神话不难看出,它主要反映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大禹治水,这背后反映的是远古人类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的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二是大禹诞生,这背后反映的是远古人类在自身繁衍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表现的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在此,笔者暂时搁置大禹治水神话不提,而是集中笔墨,专就大禹历尽磨难的出生问题,从医学角度,发表一点拙见。同时,从文献学角度,就“鲧复生禹”①神话的误传及其造成误传的原因等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看法。
一、大禹诞生神话研究概述
关于大禹诞生神话,古籍历来有“母生说”与“父生说”两种记载。前说认为大禹是其母女嬉所生,《史记》《吴越春秋》《竹书纪年》等书持此说;后说则认为大禹出于父亲鲧之腹,即所谓“鲧复生禹”,《楚辞》《归藏》《吕氏春秋》《山海经》等书持此说。令人不解的是,古籍记载虽有两种,但后世在研究大禹诞生神话时,往往对女嬉生禹神话置若罔闻,而把“鲧复生禹”神话作为热门谈资。这方面的研究以王逸、洪兴祖、孙作云、闻一多诸家学说为典型,如汉代王逸在给“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1]作注时说:“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意思是说:愚顽凶狠的鲧生下大禹,禹从小就知其所作所为,但禹改变了父性而成为一位具有圣德的贤人。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是鲧与禹性格上的差异,但其以“愎”释“愎”,故众皆非之,后人也少采此说。至南宋,洪兴祖释“愎”时,认为“愎”通“腹”,其意“犹怀抱也”[2]。当代学者孙作云在其遗著《天问研究》一书中,结合近代民俗学理论进一步指出,“伯禹愎鲧” 应作“伯鲧腹禹”,此来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产翁制习俗。割开父亲的肚子禹出生之情节,则是产翁制的变形。今人杨堃在他的著作《民族与民族学》中亦采产翁说。闻一多在《楚辞校补》《天问疏证》中则认为《山海经》中的“鲧复生禹”应解为“鲧腹生禹”,《天问》中的“伯禹愎鲧”,也应改作“伯鲧腹禹”。所谓的“腹”,通“孚”,而“孚”又通“孵”,意思便是“鲧生禹”。龚维英、郑慧生等人在他们的著述中直截了当地认为鲧原本就是女性神,是禹的母亲②。
以上诸说,尽管在解释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是一致的,即都抛开女嬉生禹神话不提,专在“鲧复(愎)生禹”的“复”字上做文章,致使研究搁浅。
二、女嬉生禹神话考证及其医学诠释
女嬉生禹母题的神话,不但材料多,而且内容翔实,合情入理,应视为大禹诞生神话的主流;而“鲧复生禹”母题的神话,材料多寡姑且不说,就是从其荒诞不经的内容看,也只能算作支流。研究此类神话,置主流材料于不顾,只热衷于个别字词的考证,无论如何都是不足取的。
那么,作为主流材料的女嬉生禹神话是如何反映大禹诞生的?后来的“伯鲧复禹”神话又是因何产生的呢?
远古社会,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早婚早育、多生多育并没有使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得以顺利发展。相反,近亲繁殖的加剧,自然环境的险恶,以及医疗手段的原始,常常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繁衍。为此,人类一方面凭借想象,祈求神灵保佑,建立起无数个“高禖”的殿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极力寻求有效的保产催生手段,以确保新生命的诞生与存活。如果说简狄吞卵等神话所反映的是前者[3],那么,女嬉生禹神话所反映的则是后者,即展示了远古人类在解决自身再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
大禹之母女嬉又称“女志”“修己”“志”,因隶属有莘氏,故又称“有莘氏之女”。女嬉生禹神话异文颇多,如《礼纬》曰:“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论衡》载:“禹母吞薏而生禹,故夏姓曰姒。”《世本·帝系篇》云:“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拆生禹。”《竹书纪年》言:“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故名文命。”《帝王世纪》亦载:“(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山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薏苡——笔者注),胸拆而生禹于石纽。”上述记载向我们交代了女嬉生禹时对付难产的两种方法:一是吞薏苡催产,二是吞薏苡催产不果后剖胸(背)取子,这也就是《世本·帝系篇》所说的“吞神珠如薏苡,胸拆生禹”。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何为薏苡?《广韵》曰:“薏苡莲实。”《本草》载:“薏苡仁开红白花,结实青白色,形似珠而稍长。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秫,俗名草珠鬼。”传统医学认为薏苡有堕胎、催产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难产”部“堕生胎”条中就有用薏苡根堕胎的说法。即使现在,医师在给产妇治疗其他病症时,为防滑胎,也鲜有用薏苡者。
古籍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与薏苡作用非常相似的中药,这便是芣苡。有人以为芣苡即是薏苡,实则不然。《玉篇》讲,芣苢(苡)即马舄。郭璞疏:芣苡“大叶长穗,江东呼为蝦蟆衣”。陆玑疏:“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又“芣”通“桴”,“苡”通“苢”,故“芣苢”又称“桴苡”。《唐韵》引《逸周书·王会解》:“康民以桴苡。桴苡即所谓芣苡也,其实如李(《韵会》载《说文》,“李”作“麦”。笔者认为桴苡穗似麦,故用“麦”较“李”为上),食之宜子。”康民,即西域之民。
关于芣苢,史籍早有记载。《诗经·周南·芣苢》篇就是一首远古妇女采集芣苡时所唱的歌谣。歌谣唱道:“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不苢,薄言 之。”从歌谣咏唱中的动词“采”(采集)、“有”(采到)、“掇”(拾起)、“捋”(揪果实)、“袺”(用衣角装)、“ ”(用衣襟兜)所传达出的内容看,妇女们所采集的并非芣苡全草,而是其籽实。为何采集芣苢籽实?《诗经集传》作者朱熹解释为:“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车前子”条云:“治妇人难产……横生不出。方法:车前子末,酒服二钱,子母秘录。”“颂曰:车前子入药最多,驻景丸用车前、菟丝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以为奇方也。”车前子与菟丝子同服,有滑胎作用,主治难产。由此可知,远古孕妇采食芣苢的目的,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是为了受孕,而是希望通过吞食芣苢,能顺利产下婴儿。在此,芣苢与薏苡一样,都被古人视为催产神药。神话中女嬉“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古人多有不解,近人也每每以图腾释之。其实,这则神话所记录的无非就是女嬉生禹遭遇难产时,吞薏苡催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女嬉所在的姒姓氏族,催产方面是很有些经验的。据《白虎通》所引《刑德放》载:“禹姓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这就是说,大禹的高祖昌意,就是凭借着食用薏苡神药催产出生的。食薏苡以催生,可谓姒氏家族的祖传秘方。女嬉食之不果,剖产而亡,无疑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此类神话在大禹神话中所占比重之大,传播时空之久远,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传说学角度看,《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堛而生。”文中“痢儿畔”之“痢”, 通“瘌”。《方言》云:“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瘌。”由此推断,大禹生身之地之所以叫痢(瘌)儿畔,恐与禹母吞催生神药薏苡之事有关。
催产不果,随之而来的便是“胸坼而生禹”的剖腹产手术。《竹书纪年》载:“修己背剖而生禹。”《吴越春秋》载:“(女嬉)剖胁而产高密。”《路史·后纪》载:“(女嬉)屠疈而生禹。”这些所谓的“剖腹产手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并非剖腹而是剖胸。也就是说,为了抢救因难产而窒息的婴儿,远古人类采取的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剖开产妇的胸腔,将婴儿取出,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的剖腹产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因为剖腹产所能挽救的是母与子两条命,而剖胸产所能挽救的只能是婴儿一条命。
关于“胸拆而生禹”神话,我们还可以引用大量被称之为大禹故乡的风物传说加以印证。《路史·后纪》载:“鲧纳有莘氏曰志,是为修己。年壮不字,获若后于石纽,服媚之而遂孕,岁有二月,以六月六日屠疈而生禹于棘道之石纽乡,所谓刳儿坪者也。”刳儿坪之“刳”,音哭,剖开之义。刳儿,就是剖胸取子,这一点与史实记载无异。
由剖胸取子神话,又演绎出一系列民间风俗。《锦里新编》载:“刳儿坪在石泉县南石纽山下,山绝壁处有‘禹穴’二字,大径八尺,系太白书。坪下近江处,白石累累,俱有血点侵入,刮之不去。相传鲧纳有莘氏,胸臆拆而生禹,石上皆有血浅(溅)之迹。土人云取石湔水,可治难产。”由接触巫术反证,可知在土人看来,女嬉吞薏苡、剖胸之举,确因难产。
话又说回来,大禹的母亲女嬉生大禹时为何会难产呢?这一点史学家早有说明。《路史·后纪》说女嬉“年壮不字”③,说明她晚婚;《吴越春秋》说女嬉“年壮未孳”,说明她晚育。一句话,女嬉既晚婚又晚育,又是头胎,从而造成难产,命丧九泉。
三、“鲧复生禹”神话的产生及其误传原因
但在一些大禹诞生神话的研究者看来,大禹并非是其母女嬉所生,而是其父鲧所生的。事实上,古籍中也确有这方面的记述。如《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归藏·启筮》转引自《路史·后纪》:“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归藏·启筮》转引自《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吕氏春秋·行论》言:“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初学记》卷二二引《归藏》载:“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这些史料的大意是说:禹之父鲧因治水无方,被舜杀于羽山。死后,三年不腐不烂。用刀剖开他的肚子,从里面生出大禹(或云生出一条黄龙。大禹所属夏族崇尚黄龙,并以之为图腾。族内人以黄龙自谓,故此黄龙概指大禹——笔者注)。
对此,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早就已经提出质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1]意思是说,既然在羽山杀死了鲧,为什么那么长时间还不处理尸首?从大男人鲧的肚里生出禹,我倒要看看是怎么个生法?可见,这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是悬案了。所谓的“伯禹愎鲧”,也就是“鲧复生禹”,在许多学者看来,“愎”“复”皆通“腹”,均作动词,表生育之义。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讲从鲧腹中生出大禹,只是语法略有区别,“伯禹愎鲧”为被动句,“鲧复生禹”为主动句,如此而已。它们的含义均与“鲧殛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的传统说法相通,可知古代确有此类传闻。然而,传闻并不等于事实。事实上,在已经熟知女嬉生禹神话的古人那里,是很难相信“鲧复生禹”这样一个荒唐故事的。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能把“鲧复生禹”作为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疑问提交给老天爷,以求上天赐教,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造成“鲧复生禹”这则荒唐传说流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此当与传承过程中的误传有关。
中国是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汉字很早就产生了,有文字记录的历史非常久远,因笔录失误而造成的误传自然也不会少。“鲧复生禹”这则神话荒唐、非理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传播过程中的误传造成的,而误传的基本形式便是书写过程中的脱字。
“鲧复生禹”神话展现开来,讲述的似乎是这样一则故事:“鲧殛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鲧被处以极刑后,三年不腐不烂,用吴刀剖开他的肚子,从里面生出大禹。其实,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这则神话所讲述的绝不是鲧死后如何生禹的故事,而是鲧死后女嬉如何生禹的故事。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在行文中有意或无意地省却了主人公“女嬉”的名字,以至于使后人发生误解,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
笔者认为,这则所谓的“鲧复生禹”神话,在补上脱字后,讲述的应该是这样一则故事:“鲧殛死,(女嬉)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鲧被处以死刑后,(女嬉)腹中的胎儿,预产期过了很长时间都生不出来,无奈,以吴刀剖腹,才使大禹来到这个世上。从语法看,全句的行为发动者(主语)不是鲧,而是女嬉,它讲的不是鲧如何生禹的故事,而是女嬉如何生禹的故事。“鲧殛死”在全句中只起到了一个限定时间的状语作用,生禹一事,与鲧无关。脱字是古籍点校中的常见病,点到为止,无需详解。但这段话中的“三岁”与“腐”应该引起注意。
文中“三岁”,并非实指三年,而是言时间之长。“三岁不腐”是说女嬉的预产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仍无分娩迹象。这一点与《路史》修己怀孕“岁又二月”的记载以及《遁甲开山图》女狄“十四月而生夏禹”的记载是吻合的,他们都传达了女嬉孕期之长,生产之难这样一个基本主题。在中国远古神话中,难产出生情节并非大禹神话所独有,而是诞生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例如,黄帝诞生神话讲:“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4]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再如商始祖契诞生神话说:“商之始也,由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十四月而生契。”[5]炎帝之后的神话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6]海内经为什么诞生神话多附有逾期不生的难产情节?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目前还是个谜。在此,我们只是希望不要因为“三岁不腐”而引起大家的误读。下面,再来看“腐”字的本义。腐,除腐烂之义外,还指人的不洁处。如:宫刑曰腐,《汉书·景帝纪》:“死罪欲腐者许之。”注:宫刑其创腐臭,故曰腐也。在中国,人们视女阴为不洁,视生子为大不洁,均在“腐”之行列,故妇人生子,必另择产室以避之。文中“三岁不腐”之“腐”,实是动词,指生育,意思是说预产期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分娩。有了这个前提,才出现了用吴刀剖腹以生大禹的情节。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所谓“鲧殛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的神话所反映的绝非鲧的事迹,而是女嬉的事迹。它是“修己背剖而生禹”神话的一种异文,两者大同小异,同出一源,当可互证。
小 结
“鲧复生禹”虽属误传,但修复之后,仍向我们反映出一些远古文化信息,而这些则是女嬉生禹神话所没有的。如女嬉神话中只交代了大禹出生时间,但鲧死于何时,父子是否见过面等,文中并无交代。而误传神话在修正之后,明确告诉人们大禹出生在鲧被处以死刑之后,是个遗腹儿。女嬉之所以“三岁不腐”,除前面我们所讲到的生理原因外,很可能与她在鲧死后的心理状况不佳有关。再者,女嬉神话中虽然也有“胸拆而生禹”的记载,但采用何种医疗器具并无明确交代,而这一点在“误传”神话中交代得非常明白,这便是——“剖之以吴刀”。这一资料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时代医疗手段的层次,医疗器具的水平,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大禹氏族的流向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线索。
注释
①“鲧复生禹”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版本中,又常以“鲧腹生禹”“伯鲧腹禹”“伯禹愎鲧”等形式出现,意思大体一致,所讲的都是鲧生禹的故事。②参见龚维英:《鲧为女性说》,淮阴师专编《活页文史丛刊》第十二号;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③“年壮不字”,是指尚未嫁人,古代婚姻中有“问名”之俗。女家向男家通报新娘名字后,男家方可迎娶。故“不字”指待嫁。
参考文献
[1]〔战国〕屈原.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苑利.简狄吞卵神话与上巳祈子习俗[J].民间文学论坛,1991(2).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晋〕王嘉,齐冶平校注.拾遗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方涛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苑利,男,民俗学博士,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9),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
欢迎原创投稿,微信投稿邮箱:
tonydongning@163.com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学术文章投稿:zywhyj@126.com
关注公众号:zywhyj或长按二维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